前言:长久以来,人们习惯讨论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这个话题。由于政府投入的相对不足,医院为了生存,“趋利化”也成为不少医院的做法,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也在淡化。“以药养医”的模式也导致医院和医务人员忽视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的应用,“大处方”、“用贵药”,有用没用先来一大串检查等不良做法,也在加剧着医患双方的矛盾。2009年3月17日,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》正式出台,医院改革扬帆而上。2010年,我市不少医院已开始关注减轻病人负担,努力改善医患紧张的关系。义乌市中心医院就是其中之一,今年,该医院迎来了病人医疗费用的“零增长”、甚至“负增长”,医院业务收入稳步增加的情况下,平均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、患者平均住院日、门诊和住院患者均次费用都实现了下降,在解决群众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的道路上迈出了起始的一步。
从“三不像”到公立医院的转身
义乌市中心医院,前身为义乌市人民医院,最早创建于1941年2月,现为义乌市规模最大的集医疗、急救、教学、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。
在义乌市中心医院的发展历程中,也曾经历过许多曲折。昨天,义乌市中心医院院长丁国强接受了记者采访,他向记者讲述了医院从公立医院到“三不像”医院再到公立医院的曲折过程。
1999年,随着义乌社会、经济的快速发展,市场的繁荣也吸引着大批客商、外来建设者到达义乌,人们对义乌医疗卫生的需求快速提高。而当时义乌条件最好的市人民医院占地面积只有20亩,建筑面积仅为3万平方米,缺医疗设备、缺人才问题严峻。可以说,当时当地的医疗发展水平已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“举社会之力,办中心医院”的做法顺势而生,此举通过吸纳社会资金,对医院进行股份制改造,以求迅速改善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。
股份制改造在带来医院发展资金的同时,也带来一系列问题。由于股份制改造并不彻底,造成了当时义乌市中心医院“三不像”医院的说法:既不像公立医院,又不像股份医院,也不像民营医院。盘根错杂的关系,使得医院的正常运营都遭遇到了大的困扰。丁国强说,改制后,财政断了“奶”,由于兴建新院,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,高峰时光基建贷款就负债2个多亿元,医院每年都面临着沉重的债务负担,经营苦不堪言,而向经营要利润也使得当时医患关系紧张,不少群众颇有微词。
义乌最大的医院面临如此多的难题,也引起了当地市委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。2008年启动了医院收回国有的工作。2009年底,政府先后用3.7亿余元收回了社会和个人的股本金,并偿还了基建贷款。政府回收完成后,对医院经营提出了要求:加强医院内部经营管理,特别要注意改革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,通过提高办院水平,努力为义乌创造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条件,满足当地群众的医疗需求。
回归“公益”
“公立医院,一定要关注公益性,要努力减轻病人负担,努力打破‘以药养医’的落后模式。”在谈起医院为何刚刚政府收回就马上提出减轻病人负担,突出医院公益性时。丁国强说,2009年下半年,在全院职工大会上,这个说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医院医务工作者的极大反响,而后一系列举措的出台,更是把减轻病人负担深入到了每个科室、每位医务人员心中。丁国强说,回归“公益“是个大课题,但最需落实在细节上。
1、合理用药的大力推进。看病贵不贵,关键在药费所占的比例大不大。为此义乌市中心医院提出了“安全、有效、经济”这一用药主线,并加大了对抗生素使用、输液量控制,抵制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,强化药品使用的实时监控,并加强了对不合理用药实行预警机制,对违反合理用药机制的医生和科室进行严肃处理。
据义乌市中心医院质控办主任王云琴介绍,规范合理用药正在医院全面展开。今年年初,医院就进行了抗生素、抗菌药物使用的整治活动。“由于每个医生对这些药物的使用都有不同的理解,所以在药品选择上和量的使用上,少数医生会不够精确。”他给记者举例说,比如一个阑尾炎治疗,就涉及到抗生素的使用,在具体使用过程中,用哪个品种、用价贵的还是便宜的,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选择的问题。“不同品牌的抗生素,疗效接近,但价格却会相差3、4倍,部分人认为用好药就能减少感染机会,是没有科学依据的。”王云琴说,在保证患者能得到有效治疗的前提下,医院制订制度严格控制价格昂贵药品的使用,为患者减轻负担。
此外,对抗生素的不必要使用和超量使用,义乌市中心医院也加强了监管。“抗生素使用过量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,现在部分诊所、卫生服务站滥用抗生素情况严重,这必须得引起社会重视。”
2、控制输液量。在谈到这点时,丁国强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数字:进入9月份后,医院每天减少输液200瓶,照此计算,1年能减少7万3000瓶输液量。
小病、大病,到了医院医生就先给你挂起点滴。近年来,这成为了一种现象,而输液量的急剧增长,也在无形中提高了患者的医疗费用。据王云琴介绍,口服药的生物利用率约为75%,药品发挥作用时间为2小时以上;输液药物生物利用率约为90%,15分钟左右即可产生效果。“患者来看病时,输液见效相对快,所以输液常常成为医生甚至部分患者的选择。”同时他也说道,同样作为1克药物,口服药成本为10元,而针剂成本费用却可能达到50元。“口服药虽然见效慢些,但同样能起到治疗作用,而费用却要低的多。”王云琴说,为有效控制输液量,医院专门出台了规定,对门诊、科室输液量进行了严格控制。“该输液的患者肯定得输液治疗,一些病情较轻,通过口服药也能治愈的,都提倡用价钱相对便宜的口服药。”
3、告别“大处方”。 曾经,病人到医院看病,对医生总是充分的信任和尊重,对医生诊断和用药言听计从,基本照单全收。然而,近几年来,医生这种神圣的处方权,却屡屡接受挑战,行走在怀疑的边缘。义乌市中心医院在合理治疗规范中,明确提出了医生应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,严格控制门诊大处方,并设立了门诊处方值指标,医院医务科、质控办、药剂科等每月对门诊处方进行抽查,对超过规定剂量、超过规定时间、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违法处方管理规定者进行全员通报,屡教不改者,停止处方权。
“医生没权利给病人开药,这种处罚措施不能不说是严厉的。”据该院纪检室主任刘宏革介绍,对违反规定的医务人员,医院坚决动真格。“科室主任有被从重处罚的,门诊一个月有3到4个医生因为违反相关规定,被扣奖金,除对违规医生个人进行院周会通报批评、诫勉谈话甚至调离工作岗位、停止处方权等处理外,科室的绩效考核分也将被从严扣除。
在义乌市中心医院,“小处方”也越来越多涌现,受到了患者的欢迎。一刚满周岁不久的小孩,拉肚子屡治不好,在其他医院就诊时,医生诊断为肠炎,给开了大量的消炎药,小孩食用后,病情未见好转。到义乌市中心医院后,接诊的王云琴医生拟为“菌群失调”,用1.8元的费用给这孩子开了“消食妥”和复合维生素B,食用不久,孩子病情痊愈。陈华(化名)患有功能性肠胃病,在不少医院花去高额医疗费用未有成效,王云琴给他开了些酵母片(帮助消化用),费用7元。刚开始,王医生的这种“便宜”做法还引起了患者怀疑,后陈华很快康复,才对医生的用药由衷佩服。这些个“小处方”在义乌市中心医院出现的频率正越来越高。
院长丁国强说,医生治病开药,绝对不是要药越贵越好这么简单,这首先应该是个对症下药的过程,用合适了才能药到病除。
此外,合理收费、合理检查、缩短平均住院日等方面,义乌市中心医院通过制度的形式,对科室及医生作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,明确了奖罚。在收费方面,医院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及规定的医疗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,加大物价督查力度,违反者必受罚。近年来,一些医院为增加营业收入,在大型仪器使用上,出现了滥用情况。而据中心医院数据显示,该医院大型仪器检查阳性率平均达到了86%(卫生部指标≥70%),仪器检测大都针对有效人群,限制了不合理检查。此外,住院人均费用指标和病人平均住院日指标的出台,也对控制病人费用,合理解决住院矛盾带来了改善。在推进同类医院之间辅助检查结果互认制度方面,在确保医疗质量安全的前提下,对临床检验结果、医生影像资料互认,进步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。
降费不降质的承诺
病人费用降低了,质量会不会下降呢?对这个问题,院长丁国强有着全方位的考虑。他说,严格医疗质量督查考核,成为他们对降费不降价承诺的保证。“院领导每周对科室管理进行行政查房、业务查房,医务科、护理部、质控办每周进行专题原因检查,听取患者反映,在做到减轻病人负担同时,提高医疗质量、规范医疗行为,确保医疗安全。”此外,稳步推进临床路径管理,进步规范用药,规范医疗行为,对临床医生工作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量化和考核标准。
眼见为实 数据说话
通过一系列减负措施的实行,1到8月,医院平均住院日为10.45天,同比缩短0.54天,仅此一项,相当于多收病人1500余人次;病床周转次数24.30,同比增长4.79%,医院出院人数同比增加了1800余人次;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.71个百分点。人均门诊费用208.56元,同比下降0.74元,每出院人次费用9458.50元,同比下降316.2元,其中每出院病人药品费用4542.55元,同比下降704.84元,仅药费一项,医院就减少了近1200万元。百元医疗收入消耗卫生材料同比下降10.4元。丁国强说,病人费用减低了,但医院通过强化内部管理,经营情况却出现了极大改观。仅8月份,医院实现利润300万元,为历史最好水平,这就是一种多赢。”
后记: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,正如所有行业的改革一样,并不能超越现有的中国国情,一蹴而就。但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尝试,从关注改善医患关系出发,从减轻病人经济负担考虑,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做法,确实值得我们肯定,义乌市中心医院走出了这一步,实现了病人医疗费用的负增长,也赢得了社会的认可。